用信任创造奇迹——《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3-12-11 | 313次浏览
用信任创造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文/皇甫静静
刚开始接触《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时,我不以为然,特别是很多名人的推荐,更让我觉得是夸大其词。然而,当我一点点走近这本书时,才发现,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书。书中,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雷夫老师,以他的无比热情和无限智慧一路感染着我。在这本书里能遇到我在教学中同样的困扰,能发现我在日常事件处理中的不足,以及当面对同样的情境,他看待事情的独特角度和得当的处理方法。每每看到都不禁让我由衷的佩服。
书刚读一小半,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这样一句话: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反思现在的教育现状,为了课堂纪律,为了应试教育,许多老师使用的是立“下马威”的方式,这使得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叫“害怕”的东西控制着,课堂上充满了“恐惧”的气氛。不可否认,立“下马威”确实有效果,学生因为害怕受惩罚或是因为害怕羞辱而被迫选择言听计从。其实,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对于一名成长中的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我有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教育理论,并没有多少实践指导,因此,在刚接手的班级中,面对班上调皮不听话的孩子们,我束手无策,于是同样采取了这样立“下马威”的方式。久而久之,课堂纪律方面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变得听话守纪了,我也曾一度因此而暗自欣慰。可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从开学时总围着我转,随时与我分享他们的喜怒,变得与我越来越疏远。甚至多次,在公交车上或是商场,遇到他们,我满心欢喜自豪,而他们投来的却是躲闪的目光。每次我都不断地反问自己:究竟我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和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这些天真的孩子们?雷夫告诉我,我们应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当我们越是想让孩子达到我们预设的目标时,往往我们离目标越远。所以,作为教师,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近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呢?需要爱,需要信任!
在他的教室里,没有“害怕”这两个字,他用信任取代恐惧,用信任建立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教室的一切变得不一样,使学生热爱学习,自觉学习,时刻为他人着想。雷夫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让学生玩“信任”游戏,游戏中,只要有一个人放手,彼此之间的信任就会永远破裂。这个浅显易懂的游戏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学到了“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道理。反思我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而变得健忘,往往忘掉对学生的口头承诺。现在想想确实很惭愧,连老师自己承诺的事都做不到,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要言而有信?建立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感受的。就像雷夫老师所说的:“我们不需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身教重于言教”。
掩卷沉思,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是否曾给孩子足够的信任空间和机会?是否曾给孩子一个信任可靠的肩膀?是否曾试图去打造一份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从此时此刻起,我想我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用信任去创造奇迹,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让他们自信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