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旧版栏目>>绘本教学>>阅览文章
我与绘本的三次“亲密接触”

作者: 朱蓥 | 发布时间: 2012-12-21 | 629次浏览

    《爷爷一定有办法》是我从教以来的第三节绘本课,工作至今一年多,每学期我都尝试着上一节绘本教研课,最开始的《大卫不可以》,后来的《猜猜我有多爱你》,以及今天的《爷爷一定有办法》。从一年级时我为孩子们读绘本,进行简单的绘本识字,到今天的我与孩子们一起读绘本,让孩子们自主识字和阅读。不知不觉,我与孩子们在绘本的花园里一起徜徉,一起成长,感觉真的收获很多。

    《大卫不可以》是我和我们班的孩子们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绘本,这节课的主题在于“绘本与识字”。 在正式授课前,我只在书接触过这方面理论,很难触及深处,好在之前听过濮老师的一节绘本课,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年轻教师的想象力,引领孩子们一起学习。由于当时是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识字较少,看过的书也不多,于是我一边引导学生看图,一边让孩子们猜测文字表达的内容,并且进行简单的随文识字。孩子们一边思考,一边交流,一边记忆几个重复出现的词语。绘本读完后,我再引导孩子们依据词语回忆绘本的主要内容。这样,图片和文字就能较为融洽地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这节课上,我们班的孩子表现得非常活跃,小手林立,对绘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也深深地鼓舞着我。

    于是有了下学期的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阅读,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猜”,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朗读、理解和表达。书中两只兔子形象的动作、通俗的语言表达了相互之间的爱。大兔子的语言一直和小兔子一样,相同的话,出自不同的人物,展示了大兔子的一片童心,同时构成了文本语言的节奏美。孩子们通过和我的合作朗读,逐渐发现大小兔子之间的爱。最后,通过说话训练“我爱你,一直到­         ”表达出来。

    在过去的一年,通过“绘本识字”,孩子们识字量有了较大地提高,同时观察、理解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绘本的能力。另外,在和其他老师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反思绘本与识字的联系。绘本以其独特而色彩鲜明的图画,精妙而简练的文字,对孩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将绘本与识字强行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打消孩子阅读绘本的积极性。如果能通过某种方式使孩子们从“要我识字”到“我要识字”进行转变,让孩字体验到识字能让自己独立阅读的乐趣,我想孩子们会更加乐意去达成你的期望。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图画比文字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这时候如果不适时引导孩子注意与图画有密切关系的文字,孩子可能就把“绘本”当成“绘画册”来看。因此我们教学时一定要让孩子学会阅读的方法,并借绘本之魔力建立孩子阅读文字的兴趣。

      到了二年级以后,孩子识字量逐渐加大的,一节绘本课仅仅认识几个词语是远远不够的,我想作为二年级的绘本课,如果将原来“随文识字”改为“集中识字”,这样就不会破坏绘本情节的连贯性,孩子也能自主阅读,然后再逐渐引导孩子阅读大量文字性的文学书籍。这样三年级时便可顺利阅读其他课外书籍。

根据以上考虑,我选择了另一本经典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并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在赏读中,通过朗读和欣赏画面,让孩子感受绘本图画和文字的密切联系。

2、通过欣赏故事,感受爷爷和约瑟之间的浓浓亲情。

3. 发现图画的秘密,体验读绘本的乐趣。

    教学时,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绘本的主人公约瑟,是和他们差不多大的同龄人,拉近了绘本与孩子的距离。接着引导孩子们观察扉页,猜想图案,激发阅读兴趣,然后提醒孩子们绘本中可能出现的难读的字词,帮助他们扫清阅读的障碍。这就为更好地阅读打下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爷爷一定有办法》有很多重复的情节和相似的画面,构成了一种旋复式的结构。在导读时,我充分利用旋复式的结构,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来,引导孩子的猜想情节,找到情节上的联系,将故事续演下去。比如在第一次妈妈说要扔掉毯子时,小约瑟首先想到了“爷爷一定有办法”。他找到了爷爷,“爷爷翻过来,又翻过去,拿起剪刀喀吱喀吱的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这块料子还够做……”第二次爷爷还是这样,第三次,第四次……重复的话语不断出现,读到后来,连孩子们也会跟着讲了, “翻过来,又翻过,爷爷拿起剪刀喀吱喀吱的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这块料子还够做……”孩子们就是在这样充满期待的讲述声中,迎来下一个惊喜。爷爷做着这些简单的动作,却像变魔术一样总是给约瑟带来惊喜,让孩子们和约瑟一样,相信爷爷的心灵手巧,相信“爷爷一定有办法“!

    在绘本第一遍读完以后,我通过出示归纳好的一组词语,让孩子们回忆绘本的主要情节,并提出了两个问题:

1、那颗奇妙的钮扣到底到哪里去了?

2、故事中,还有哪些伙伴陪伴小约瑟一起成长?

    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不仅关注故事本身,也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绘本图画中更多的秘密,让孩子带着兴趣,带着疑惑再读绘本,这就是阶梯教育所倡导的:阅读的目的不是叫孩子如何阅读,而是叫孩子渴望阅读。最后我推荐了三本同系列的书,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满怀兴致去看的。

    当然,预想是美好的,事实却是残酷的。在和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时,我没有预想到这个班的孩子以前是没有读过绘本的,对绘本是什么也不是很了解。而我在教学时也没有能够灵活变通,没有详细介绍绘本的特点,方法指导也过于简单,使得孩子们过于被动,没有能真正地实现自主阅读。最后我提问“孩子们你觉得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呢?”很多孩子都说“神奇的布料”,我直接问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于是否定了答案。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开放式的,没有正误之分。如果我能适时引导,实际上,它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布料,是谁让它变得这么神奇?孩子们肯定能想到,是爷爷,因为,爷爷一定有办法!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在犹太人家里,小孩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书籍之甜,阅读之美!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到目前为止,犹太人诺贝尔获奖者累计已达130多人。虽然获诺贝尔奖与从小读书的关联性多大不好简单地用该例子评判,但现实生活中,读书的重要性却是可见一斑的。如果我们能以绘本为讫点,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受益终身的!

   最后,衷心感谢一直给予我帮助的领导、老师,还有我最可爱的孩子们!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