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旧版栏目>>绘本教学>>阅览文章
带着孩子们在绘本花园里漫步

作者: 黄秋森 | 发布时间: 2012-12-21 | 657次浏览

一、开场白:

濮老师今天的绘本教学非常成功,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就可以明确已经达到了预期。这个绘本教学课件,昨天我就预看过了,也听过了她的绘本教学设计的构想,很感动。她的绘本教学已经启动,文件夹中还有两个刚刚上过的绘本课件,感觉很不错。濮老师勤于钻研,用心,专注,精心,肯耗时间,肯花精力来做这个绘本研究,值得我敬佩、学习。

绘本教学在我国也刚刚兴起,还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这给我们的借鉴、效仿带来了一定的难处,但这也是一件好事,没有框框套套,我们可以依着绘本的特点,依着自己的理解,进行尝试性的摸索着走,摸着石头过河。课后,大家自己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是教学中的亮点,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缺失,可以是自己智慧灵感的火花,可以是自己或学生的精彩,可以是教学的智慧,可以是学生的故事等等,什么都可以记录下来。要重在积累,为自己以后的研究做好素材的积累。要一步步的执着的走下去,那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的。搞教学的研究,就要有蒲老师的执着,有蒲老师这样的善做有心人,就要说干就干,要做就真做。也许我们疑惑:会有结果么?我说,只要做了,总会有回报。回报的多少与自己的付出应该成正比。

 前天在家上网,上QQ,我与一个叫紫茉的,遇上了,聊了一会,他是河南人,他是搞绘本市场的运作与开发的。对于绘本的前景,他乐观的看好,他看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认为:绘本最根本的价值:就是好绘本能抓住孩子的心,好绘本给孩子们带来了阅读的愉快。具体聊的内容我已经一字不动的放在了我自己的博客上,有兴趣你可以去看看。

  对于绘本的研究,万事开头难,今天濮老师带了一个好头,开启了我们小学研究绘本的闸门,给我们进行了一个示范和引领,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学校表示感谢。这样的活动,本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希望本学期在我们研究的成员中,有一个轮回的汇报示范交流。绘本研究的活动形式以后会多样,不拘一格。我们的研究也着重在这么几个方面:【1】怎样赏读绘本;【2】怎样教学绘本;【3】怎样利用绘本来快乐识字;【4】怎样在赏读绘本中作文。我觉得,科学认读一个是识字量的问题,一个是识字规律的问题,而另一个就是学生识字的快乐度问题。这与绘本无缝对接,应该是没问题的。下面我来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绘本,只有认识绘本,才能赏读绘本,才能更好的进行绘本的教学和研究。

二、绘本的赏读

1、绘本的题材。绘本题材很多,有讲友情的、讲亲情的、讲勇敢的、讲生命尊严的、讲自然和环境的等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优秀的绘本既是文学或故事,更是一个具有珍藏价值的艺术品。

2、绘本与文字。说到图画与文字的关系时,有好多的表述,诸如“图画与文字相互依存”、“图画与文字交织表达”、“图画和文字共同承担叙事的责任”……但本质上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它结合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模式——图画(pictures)与文字(words)——成为一个复合的文。曾经两次获得过凯迪克奖金奖的美国画家芭芭拉·库尼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出了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

 在绝大部分的绘本里,图画与文字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具有一种所谓的交互作用。文字可以讲故事,图画也可以讲故事,但一本绘本的故事还应该是图画与文字一起讲出来的故事,即图文合一。所以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里面才会说:“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说到图文关系,人们提到最多的就是《母鸡萝丝去散步》了。其实,它所以会被人们奉为经典,就因为它在画面里叙述了一个文字里并没有提到的故事,让文字与图画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比照。整本书十四个画面,一共只有32个单词。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去研究这本书的精妙。           

 3、文字的排列。在绝大多数的绘本里,文字还仅仅是一个叙述者,恪守职责,默默地承担着和图画一起讲故事的任务,在排列设计上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不过也有的绘本里,一行行排列得好好的文字会像脱缰的野马,突然挣脱束缚,变得又大、又粗、又黑,甚至歪七扭八地扭曲起来——这时的文字就不仅仅是文字了,是图画,是情绪,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如果我们细细的分析,就会明白绘本作家的用心良苦。

4、方方面面读绘本。绘本是一张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因为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是绘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地方作者都为读者献上了很多精美的图画。只有指导孩子从头到尾阅读图画,才能发现很多常常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读懂了这些细节,才会对文本的理解有进一步的理解。

【 1】从封面猜故事。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的封面上画有一大一小两只兔子,小兔子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仿佛在说些什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看图,猜猜他们对话的内容,从而引出故事的题目——猜猜我有多爱你。

【2】不要漏过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我爸爸》这本幽默的绘本里,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这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就可以跳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的环衬上的图案就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而《蚯蚓的日记》的环衬竟然都是蚯蚓在不同时期所拍的照片,有自己第一天上学时的留影,有自己和家人、好朋友的合影,还有自己的考试成绩单和教师的评语,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蚯蚓的成长记录,虽然还没有开始读故事,但已经被这些可爱的画面给吸引住了。

【3】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实际上有两个扉页,第一个是张单页,第二个是一个带版权页的跨页。请注意,在第一张扉页上,作者画了一只小兔子骑在一只大兔子的脖子上。你看,这时的大兔子是静止不动的,而且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头都扭了过来,一双黑点似的眼睛望着书外,也就是故事之外的你,似乎在询问你:嗨,你准备好了吗?快和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名叫《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里吧!当翻过这一页,你会看到三幅充满了动感的小图——大兔子背着小兔子扬起了后腿、准备起跳、猛地往斜上方一蹿……这其实是一个连贯的起跳动作——这一跳,两只兔子就跳到了后面的正文里。于是,我们看到小兔子紧紧地抓住了大兔子的长耳朵,听到他问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这富有动感的画面把读者的视线牢牢地锁住,想不看下去也难。

 【4】朗读正文毋庸质疑,正文一定是孩子精读的部分。可绘本的正文部分究竟是应该由教师读给孩子听,还是放手让认识了几个字的孩子自己去读呢?不管是日本最久负盛名的绘本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还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他们都一致认为: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教师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考虑到绘本资源有限,教师可以翻拍书中的图片,制作成课件让孩子们一起来阅读。当孩子欣赏画面时,教师投入感情地朗读故事,并加上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有时还可以用故意犯错来培养孩子读图的敏感度。教师在引导孩子阅读正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急着说教,也不能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应该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知识和智能。在教师给孩子读绘本时,也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看图画。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听老师读《好饿的毛毛虫》时,就有孩子一边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一边做出了自己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因为孩子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自己,像他们这样的孩子肚子痛时,首先寻求的就是妈妈的安慰。

 【5】并未结束的封底。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的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封底,就没有重复书里的故事,而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第一次上街去买牛奶的经历:躲闪自行车、摔破了膝盖……故事的结尾,是小女孩的妈妈等在巷子口,然后和她一起朝家里走去的背影。小女孩回到家里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仿佛为了回应读者的期待,画家林明子在封底上又添上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小女孩和婴儿在喝她新买来的牛奶,她的一条腿搁在妈妈的腿上,两个膝盖上都贴上了创口贴……可以说,作者一直把这个故事讲到了封底上。《蚯蚓日记》的封底粗看和封面没什么两样,可仔细一看,只见绘本的主人公小蚯蚓写的日记本上多了这么一句话——“我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们和绘本中的小蚯蚓的距离更近了,通过画面,读者和文本又进行了一次对话。

5、画面的连贯与叙述

    一本绘本有三十几页画面,这三十几页画面一幅幅连贯起来,一个故事就被叙述出来了。问题是,这一幅幅画面是怎样被连贯起来的呢?其实,每一本绘本的画面与画面之间都是被一根线串联起来的,只不过这根线有时你看得见,也有时却是看不见的。也有相当多的绘本,不是靠一条线,而是靠人物在画面里的一个个动作将画面衔接起来。一条直线也好、一条动作线也好,还都是看得见的线,但多数绘本里并没有这样一条看得见的线,是靠故事情节的推进把一幅幅画面连接起来的——就让我们称它为“情节线”吧!

    有些绘本是靠一个接一个强烈的悬念来连接画面的;有些绘本是靠一个接一个重复的情节与句型来连接画面的;然而也有这么一类绘本,并没有一个一贯到底的故事,好似一盘散沙。串起这一幅幅画面的,是它狂野发散的想像力!画面不是被一根线,而是被许许多多根放射状的线连了起来。

6、绘本潜在的节奏
         多数绘本都有一个一气呵成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不重复。然而,还有一类绘本,会有一个不断重复的结构,如果找出它的规律,把一幅幅画面按小组排列,我们就会看到一种类似音乐里的节拍般的节奏了。
         还有一些绘本,不是这样两拍子一贯到底,而是在中间穿插上这样一段两拍子的节奏,不知为什么,三拍子的绘本最多。不管是两拍子的绘本也好,三拍子的绘本也好,重复到最后,一般都会“重复”出来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              

 7、绘本隐藏着的细节

在一本绘本里,常常隐藏着许多作者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它们有的与作品的主题无关,只不过是增加一点小噱头或是出自于作者个人的癖好,但也有的与主题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缺少了这样一个细节,整个作品就缺少了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在画面上某个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地方,留下一个或几个类似插科打诨的人物,制造一点笑料,早就是画家们的传统了。

8、隐喻。绘本的表现方法很多,而绘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隐喻。

说到这种隐藏在绘本里的细节,可能最触目惊心的,要算是《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里的一只白猫了。为什么用了触目惊心这个词呢?因为它用自己的生命,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行为发出了最后一声惨烈的呼喊。在这本以七个画面表现乡村逐渐消失的绘本里,每一幅画面里都有一只白猫。开始的一页上,田园牧歌,它轻盈地走在一条两边开满灿烂黄花的小路上。慢慢地,它不那么优雅了,不是匆匆走过就是蹲在锯断的大树上不知所措。到了最后一页,乡村彻底消失了,一座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现代化的城市出现了。白猫呢?它正在穿过高速公路,一辆重型卡车急驶而来……它即使是逃过了一劫,也逃不过对面的车道,看看路面上那些刹车的痕迹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命运了。

9、绘本的造型、色彩与风格

精美的图画书对幼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本优秀的图画书使幼儿兴高采烈并极大提高他对图画造型和色彩的欣赏能力。
         这里再提一下《森林大熊》中的图画,其绘画风格透出德国的古典写实主义的传统风格,又融入稚拙派画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大熊的朴质以及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冰冷场面。不过图画书的作者和编者们在为艺术形式努力时,决不能忘记他们是在为谁作画。这里就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图画书一方面要以高级的艺术形式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准,另一方面要适合幼儿而不是迎合成人的欣赏习惯。日本讲谈社松居直先生在北京一次讲学会上拿出两本书,一本是《红与蓝》,全书只用两个颜色点作为主人翁,完成了一个有趣的图画书故事。另一本是一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作者加谷里子的图画书,图画是很不“专业”的,却是极其精细的。画中描写了小河,画了河边的小草、小虫……我们不得不信服,画中描绘的一切都是幼儿的至爱。的确,幼儿会回避那些没有吸引力的读物,一本图画书的好坏,幼儿在阅读时就可分出。图画书无论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什么高度,如果幼儿看一次就丢掉,这就称不上是一本好的图画书。

10、绘本的选择与指导

    如果说需要研究的话,那么,我希望绘本的赏读与科学认读、与作文教学的无缝对接,探讨一种教与学关系的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1】怎样选择绘本

绘本一定要新,一定要奇,一定要给学生一种神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去猜想,去补写。

【2】怎样阅读绘本

 一是集体阅读、个人阅读、小组阅读相结合

二是倡导亲子阅读。

三是学习阅读的有计划有层次与没计划没层次相结合。

四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五是学习的方式可以很多样------教室可以学习,户外可以学习,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坐着学、趴着学、四下张望着学都可能,只要你关心、你好奇。

六是学生想读什么绘本,老师就教什么绘本------让教与学的关系是合作的、互动的、有机的。

【3】建构教与学、读与写的新关系

    教学的目的在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要给学生成就感。教学的功能在布施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

教与学的关系是轻松的、无组织的、是双向互动的,是先假定学习者有自己的学习意愿及不同的学习管道与方式。
  三、绘本怎样与识字、阅读结合的研究近期工作布置:

一是图书漂流;

二是填写阅读卡;

三是每个星期一次的绘本阅读指导。时间可以是一堂课,也可以是中午的课外阅读时间进行;

四是自我探索,根据自己本班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个绘本研究的规划,要呃为自己的论文而准备,而设计。做到绘本研究既有一个总课题,又有各自的子课题。相辅相成。要多思考、多观察、多实践,多记录。

       最后是一个友情提示:《汤小的绘本与作文网》是资源共享,是大家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我们的研究不光是在本校进行,我们还将与对绘本有兴趣的同行们一代来研究。我们收集整理积累尽可能多的国内外研究绘本的理论、实践经验和体会,就是要站在绘本研究的最前沿上,站在绘本研究的制高点上。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推广绘本,推广绘本教学,推广我们的绘本教学,带着孩子们在绘本花园中漫步,带着孩子在绘本王国里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