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画外音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09-10-30 | 400次浏览
《在大海中永生》是篇通讯稿。它真实客观,语言凝练简洁,中间省去了许多,特别是没有反映邓小平爷爷丰功伟绩的内容,由于少了这些,我们对课文中的很多语句,理解起来难度就非常大了。邓爷爷在我们的心中,他既是亲近的,又是遥远的;既是慈祥的,又是朦胧的。我们读这篇课文,就要通过阅读、想象、推理、探究等等,来加以补充,来领悟其中富含的内涵,透彻理解,寻找到课文中的“画外音”,力求走近邓爷爷,理解邓爷爷,钦佩邓爷爷。
首先,对重点词语追根究底。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题目,“永生”这个词就值得推敲。为什么永生?谁在大海中永生?为什么能在大海中永生?为什么要在大海中永生?要深刻感悟,就要从网上、从课外的书本里,把邓爷爷的故事、事迹等找来读读,理解邓爷爷那大海一样的性格、胸怀、业绩,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永生”究竟是指的什么了。又比如“呜咽”是什么意思?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呜咽”?从“呜咽”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大海真的会“呜咽”么?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大海会“呜咽”?连大海都“呜咽”了,可以看出什么?我们通过这样的探究,就能深深体味出它借景抒情、借物托思所包涵着的情感来。
第二,了解课文营造氛围的诀窍。一是在遣词造句上,如当时的场景:低低的、缓缓地、飞机盘旋、鲜花拌着骨灰、寒风、无垠的大海……当时人们送别的心境:呜咽、痛悼、告别、悲壮、震撼人心……渲染了人们悲痛的情景;二是用了对偶、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烘托氛围。三是课文的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真实的再现情景等等。
第三,我们要边读边想象。例如文中的四个“也许”,是用排比的形式写出来的,是作者的一种假设,但它真正反映出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还可以想像一下:祖国人民会怎样说?香港澳门人们会怎样说?台湾人民会怎样说?世界人民会怎样说?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我们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感受“永生”的深远境界。
第四,摸清两条线。课文是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这条线来写的,而贯穿这篇文章的还有另一条暗线,即人们的留恋“您别走”——人们的祝愿“您走好”——人们的怀念“您没走”。这样明暗相合,依次推进,渐入高潮,升华了课文的主题。
第五,了解前因后果,理解重点句:“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邓小平同志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所以骨灰撒入大海谓之“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同学们,我们读一本书,既要把它读薄,也要将它读厚。在阅读中品味,在理解中沉思,在想象中升华。读薄它,就是要掌握它的精髓;读厚它,就是要通晓它所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