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山中心小学教师发展班教师研修计划2015-2016年第二学期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6-12-21 | 501次浏览
汤山中心小学教师发展班教师研修计划2015-2016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校教师发展现状和需求,为汤小不同阶段的教师量身打造,私人定制培养方案,本着“项目研修,团队共进;特色定制,个性发展;自求成长,专业打造”的研修原则,开展专家引领,主题探究,自主研修,互助成长的系列研修活动,提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师能、师德及核心竞争力,锻造一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育人队伍,全面提升汤小的办学品位。
二、研修目标
(一)成立名师工作室(数学组)
(二)微课研究团队。
(三)继续发挥行知读书沙龙的项目团队作用。
(四)成立5年内职初教师专业成长团队。
三、研修时间
2016年2月 ---2016年7月
四、研修人员
1. 汤山小学的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2. 汤山小学的近五年工作的职初教师。
3. 汤山小学自愿提升业务能力的教师。
语文组:成 健、 解维丽、 戴翠娟、濮东林、朱蓥、王芬、朱棠佳、马万娟、汪晨、黄晶璟、刘媛、皇甫静静(12人)
数学组:李月胜、赵元峰、华兵、贾良梅、刘志权、李弘、杨春、陶文祥、江君、戴津津、施丽、苏蓓(12人)
英语组:朱夏、笪慈妤、陈晓静、王金、刘娟(大)、张叶子 兰风雪 孙敏(8人)
综合组:王海萍、刘嫚、 雷鹏、周志友、刘娟(小)、梁慧、祝倩、顾海飞、陈洪燕、史鸿飞、华倩倩、王胜、赵悦、常欣悦、(14人)
五、研修内容
(一)理论研修模块
(1)自主阅读的内容
阅读书目:《有效教学》《名师的教学主张》《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2)学习反馈与成果发布
A.反馈形式
每月撰写2篇读书摘记或阅读笔记的博文;完成文献研读摘记卡2份。篇幅不限。 学员间利用零星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
B.成果发布
鼓励选择所读书籍或期刊杂志的一个章节或认同的一个主张,在读书沙龙中分享。分享时,以PPT呈现,每人10分钟。文献研读的成果一交流摘记卡的形式呈现,选择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中。
2.组织专题学习,丰富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1)专业理论与师德研修
A.开展《感动我的那个学生》或,《感动我的同伴》教育教学叙事比赛。征文1500字左右,
B.读书沙龙专题分享。本学期采取个人申报,自主研读,分期展示的形式,形成人人有书读,个个乐分享的良好氛围。初定沙龙汇报会。初定六月份。
(2)团队实地活动
A.团队的户外活动(待定)
B.分学科的外出学习观摩(待定)
(二)教学实践模块
在研修过程中,围绕探究“乐游课堂”特质的核心,确立主题,打磨课例,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提炼教学主张,逐步形成名优教师的教学主张或风格。
1.“教学主张”亮相课
结合教研组的个人展示课,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理论学习,大胆亮出教学主张,用课堂表达的形式呈现。除了教案的常规要求外,需增加围绕“教学主张”或“个人课题”的专题反思。组内亮相课一周内将提交教学设计的修改稿专题反思提交教务处。
2.同伴观课,互助研课
(1)听校内或共同体的同学科课。(10节)。
(2)听校内或共同体内跨学科课。(5节)。
(3)运用听评课技术。改变听评课的手段,实现数据分析的及时性评价。
(4)听评课结果反馈。互助学习中,建议采用以下形式中的一、二项描述观课的分析。
问——教学主张与实施效果的体现;思——教学目标与实施路径是否一致;观——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测——现场测评做微观的分析;访——了解学生预习及准备情况;录——采用录像、拍张等形式实录片段或典型问题;写——表达观课的感受,总结同伴经验,提出修改建议与改进策略。
3.师徒携手同台课(三月份)
本学期,选择一组师徒,围绕教学主张或研究主题,开展师徒结对同台课。课前会议亮出主张,课中展示教学主张,课后会议评议主张呈现的效果。
4.工作室联袂送教课
本学期组织一次名师工作室在校际间联片活动。
(三)教育研究模块
成立微课探究团队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本着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特长弘扬、学校的品质发展的原则,按需要开设富有校本特色的活动型微课程,同时教师的职业生涯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靓丽的风景线。
(1)诗教微课范例(预定4月份)
(2)小导游微课范例(预定5月份)
具体安排:
三月份:
1.小组内的读书交流活动
2.寒假的论文、案例评选活动
3.师徒教研组内亮相课
四月份:
1.户外拓展活动
2.诗教微课展示
3.分学科的外出观摩活动
五月份:
1.感动我的学生(老师)的征文活动
2.小导游的微课展示
3.教师工作室的联片活动
六月份:
1.大组的读书展示活动
2.五年内职初教师的赛课活动
2016.2.1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