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领导解读《规划纲要》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0-03-09 | 509次浏览
三部委领导解读《规划纲要》
因为涉及十年后教育改革发展走势,《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等三部委领导对《规划纲要》的解读更是鼓舞人心,为我们描绘出未来10年教育的美好蓝图。
加大教育投入成为共识,4%有望两年后实现
在《规划纲要》里,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再次被提出。
对此,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当中是第一大项。而从2004年以来,我国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完成这几件大事都是要花钱的,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自豪地说,这几年是我国教育经费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最快的时期之一。”
但丁学东也坦承,实现4%目标信心很大,同时难度不小。因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既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2009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20.4%,这低于各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也制约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财政保障的重点支出项目比较多,而短期内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实现4%的目标还需要各级政府作出艰苦的努力。
为了在两年后实现4%的目标,丁学东说,财政部将采取以下四项举措。一是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今后几年财政部将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推进税费改革,保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为4%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二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要根据财政超收的情况追加教育经费,要向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三是大力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通过采取足额增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措施,逐步建立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四是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资金管理,坚持勤俭办教育的方针,坚决反对各种铺张浪费。要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提高教师待遇 师德作为考核首要内容
“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教师是中国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约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三分之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发布会上说。此次《规划纲要》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的目标任务。
王晓初说,《规划纲要》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
第二,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对中小学来讲,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职业院校来讲,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对高校来讲,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第三,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通过深化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绩效工作制度,落实倾斜政策,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目前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绩效工资已经落实到位,同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从教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我们还要落实和完善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要大力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第四,健全教师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要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实施公开招聘,完善流动退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
教育更加普及,教育质量普遍提高
《规划纲要》为未来10年教育的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到了2020年,中国将会有惠及全民的、更高水平的、更加公平的普及教育。“到了那个时候,幼儿的入托可能不像现在这么难,义务教育可以全面地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普及率可以达到90%,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比现在要提高一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1.2年,要比现在提高1.7年。整个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目前我们有大学学历的是9830万人,翻一番就是2亿人。大家想一想,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伴随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整个教育质量也将普遍提高。朱之鑫特别强调,他所说的教育质量不是指考试分数,而是通过学习,提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改革我们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从而全面提高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康 丽)
选自------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