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0-01-04 | 388次浏览
(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笔记)
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苏翁的方法似乎比较难操作:苏翁所指的阅读,是不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童书阅读?如果是,操作的前提,后进生必须喜欢阅读,或者是愿意阅读。不喜欢,又该如何引导?如何唤醒他们的阅读欲望?如果不是,又是哪般的阅读?为何总有那般的孩子,讨厌教科书,是书中内容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吗?“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书籍与文章。”而能让我们体会到的这样的书又是哪些书呢?)
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是我永远难忘的。我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我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下面从我编的《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里举出两道习题为例。 1.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着就睡着了。调皮的放牧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睡熟的人的额头上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互相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2.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
起初,我们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就像读关于鸟兽、昆虫、植物的有趣的故事一样。过了不久,费佳就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我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这么说,这些习题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来的?”——费佳问道。于是,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他把解出的习题抄在一个专门的练习本里,而且在文字题的旁边他还用了画习题的办法——画的有小鸟、动物、植物等。 我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这一套书,在两年内,除费佳以外,还有另外三个孩子利用过。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这种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
(费佳的故事,让我知晓,点燃后进生“思维的好奇心的火光”,绝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所能企及的。甚至需要一年、两年的时间。要命的持久战。我班有一名学生,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都较其他孩子薄弱,凡事做起来,总比别的孩子慢很多拍。这让我很信服苏翁分析的“后进生(能力差、智力差的孩子)”形成的原因: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没有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这孩子从小失去母爱,与瘦弱的奶奶相依为命,根本无法去奢望什么家庭智力生活了。做班主任的我,是深怀同情之心的,经常去帮他洗那双永远看起来都很脏的手。许多孩子都刻意排斥他,不仅因为他脏,还因为他似乎什么都不会。我很是苦恼,曾一度很绝望。总把很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可他还是“哑然”;蚂蚁般歪歪扭扭的字,真是不堪入眼;作业很少能独立完成,有时甚至乱丢作业本。丢三落四的毛病似乎都根深蒂固了。可我知道,他再怎么糟糕,再怎么“无能”,我都是不能放弃他的。我感觉我所能做的,就是放大他些许的一些优点,如诚实、善良、似乎还有着一点向上的心理。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关注着他、激励着他。或许是他长大了,懂事了,又或许是我的耐心足以感化了他。他上课也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他学会了一些思考。因为他的思考,会给他带来一些掌声与光彩的。这种体验,又更能激发他继续观察认识、从事智力劳动、进而创造的欲望。虽然,他进步得还很是缓慢,但我能看到他努力的身影。如果发下去的试卷没了,他总是用他很贫乏的言语,努力地解释着原因,让我知道,他不是有意这样的。我会向他妥协。会另外布置一项作业,做为“补偿”;学生集体阅读时,他也会拿起一本烂得很厉害的“小人书”看起来。最起码,我不会去阻止他。不会拉着他去补什么提高考试成绩的“捷径知识”。
总结起来,我所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情况的方法,无非就是“尊重孩子,从不放弃他!”“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苏翁所提倡的“阅读”,在他身上,我似乎无法操作,甚至也不知道如何去践行。我似乎还没有细心到去捕捉他的兴趣何在,突破点何在的地步。这也许最终导致他在同龄人当中,永远稍差一些。深感愧疚的我,也阿Q似的安慰自己:他的考试成绩虽没有大幅度地提高,但能看到他上课时高举的小手、下课后微笑的面庞、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的身影,我就觉得很欣慰了:因为,他在我的引导与环境的教育下,也在快乐地成长。)
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