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活动重在“教”和“研”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0-03-20 | 509次浏览
走进上元小学,正如苏校所言:“你们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教研组的公开课,常态下的教研,我们所追求的就是一种氛围。”
在这,听的是张忠良老师上的一节课:数学,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是一堂综合实践课。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应该说有秃顶的特色:教学步骤是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应该说,张老师的教学思路还是非常清晰的,堂课中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
我们来看一看:
【1】 说一说:
在设计上,首先让孩子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
因为迟到了,所以没有能够感受到这第一个教程中的精彩。张老师在谈教学设计意图时,点明:说一句话,要用一百以内的数老说,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可以将数学与语文、与表达加以沟通,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书在生活中的运用。
让学生动起来,真的很重要,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表三者犹记得结合起来,说,要说做好的,这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提出的要求。
【2】猜一猜:
然后,出示照片,先说说自己爷爷多大,然后,在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
小明的爷爷今年64岁,猜一猜他的奶奶今年多大?
奶奶也是60多,猜一猜;
比爷爷小;
是个双数。
一步步的推测,一步步的,来培养孩子的类推的思维能力。
教学机智,应该是我们教师必须的。在课堂预设与课堂教学相互矛盾时,我们应该怎样来因势利导?在上一个环节,刚开始,当孩子孩子在知晓同学爷爷的年龄后,非常有逻辑的数的概念、数的比较、推测清晰的表述了出来。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我么教师应该兴奋。但是教师依然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教学,真的太遗憾了。多么好的教学资源被白白的浪费了。
【3】数一数
让孩子先拿出蚕豆,数一数,三次,填表。集中展示。
再抓花生米,数一数,三次,填表。集中展示。
最后,抓黄豆。
教学中,张老师让孩子进行了比较,推测一把花生米比蚕豆是多还是少?你们这个小组最多抓了多少?最少抓了多少?
抓黄豆时,让孩子选择可能是30?50?70?教师抓一把,会比同学们多还是少?
在猜“蚕豆是否50颗时”,因为错了,受到孩子的讥笑,那孩子哭了,可是孩子为什么哭?能不能找出他哭的原因?还有就是已经在蚕豆和花生米进行推测实验比较后,应该加以归纳:在抓一把中,每个数越小,所抓的就越多。应该说,经过这个一个阶段,学生应该有这样的概念了,可是,在后来进行“花生米一把是50颗,黄豆是多少”时,一个孩子却猜说是30颗。苏校说:这是这节课最大的教学失误。在这里的教学中,是否应该板书,将规律很清晰的向学生呈现?还有就是,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借机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来,而不应该模棱两可,一带而过。
【4】找一找。
让孩子在教室里找一找所需要数的东西。
这时,孩子们雀涌的走下座位,几个人一组,兴趣盎然的找着、数着。在教研中,大家提出:如果给出学生一个比赛的规则,对学生运用规律来数数似乎会更好。
应该说,这节课是一堂开放的课。总的来说,感觉很好。张老师是一个男教师,一个中年教师,介绍中知道他以前一直教高年级,教一年级,难能可贵。也许是片面的感觉吧,他好像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在进行组织教学时,方式方法似乎也过于说教了些。不过,也有亮点:一个是当孩子们叽叽嘎嘎时,他走过去,悄悄地走过去,弯下身子,低低的说了点什么,那几个孩子马上就安静了下来。男教师开一年级课,我可是第一次听。一年级的课堂,似乎是女教师独霸天下,因为女教师有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呵呵,真的为张老师开创这个局面而高兴。
二
正如苏校所说的:精彩在后面。
接下来,我们观摩的是他们数学组的活动,是教科室言主任主持的。言主任是我们汤山小学调来了,曾任过我们教导处的主任,到这里负责教研,为人非常好,女教师们称她大姐大。我这次来,也是她提供的信息。没想到这次教研室这么的完满,真的遗憾没将我们学校所有的教研组长带来临摹学习了。整个教研研讨气氛非常的火热。用一个字“吵”似乎再恰当不过了。大家畅所欲言,学校的两位校长也亲自参加了进来。不过,苏校后来解释说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些外人的加入,有些教师有些拘束了,会场小,第三节是班会,没能来,还有就是时间紧,如果放开,在讨论一个小时也不尽兴。
在研讨中,那是公说公理,婆说婆里,最后的结果是好多东西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苏校如此说,教研带给教师们的是头脑风暴。
教研活动怎样创新?怎样打造优秀的学科团队?这是一个即老又新的问题。说到老,似乎从我开始做教师时,就开始而且一直在搞。说新,就是,这远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探索也不外乎在形式和内容这两方面进行。以前好多学校都搞过沙龙,现在是网络教研。但归根到底,一个组的人坐下来,针对一个主题、针对一个内容、针对一堂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这个是最是实在在的东西。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团队,应该有领军人物,应该有主心骨,应该有数个积极分子,应该有大家共同的参与;教研组应该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教研习惯,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李校长在讲话中,回顾了他们创建团队的历程,总结出团队建设西药有这么三点:一是需要共同的价值观,二是要赏识激励,三是要情感投入,值得深思。
会议室的墙上,一条标语“构建生态校园,打造阳光团队,彰显艺术特色”。这大概就是上元小学的孜孜追求吧?!上元小学的团队建设,根据介绍和我的了解,最成功也是最厉害的莫过于品德团队。因为这个团队有明确的教育思想体系。若干年前,著名的小学教育家鲁洁教授亲自挂帅,也就是李小说的“上挂”。团队建设、课改实验,由大师统领,那真的是非同一般。最后以教材的形式在《品德与生活》中呈现出这个成果,是巨丰的。看了他们自己编制的电视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很感动。苏校说这部片子在很短的时间就搞出来了,我信。素材有了,只要适当的剪接,也不是很难的事儿。
他们还有一个拿的出手的团队是数学团队。成果是《生态数学》,由特级教师詹明道倡导实验。不过,名次似乎还没有生活品德大。可也了得。活动中,他们学校的芮红梅老师进行了讲座。对于芮红梅老师,她刚出道时,就听说过,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小老师。在ME博客上层独秀一枝。今天才一睹芳容,似乎也有30岁的年龄了吧?很老成,今天的教研活动课上,除了三位校长(史校长曾经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农村中心小学的校长,现在退了)。最活跃的,也就非她莫属了。她的思维是跳跃性的、点状的。她说自己下午思维有点乱,那倒不见得,冷不丁的会闪出很智慧的东西。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糖葫芦”理论,她将张老师这堂课中的说一说、数一数、猜一猜、找一找形象的比喻成一个个的糖葫芦,而这些需要的就是用数来串。真的是妙!
结合生态课堂导学初探,她对生态数学进行了一个大概的描述。虽然有一些是借鉴他人的,但也有不少的新意。多媒体上,他介绍展示了本校的论坛。本来我也有心在我们的校园网上也搞个论坛什么的。只是分管的周主任说要到派出所去备案。想想,也就作罢了。今天想打开他们的论坛进去看看,却告知:糟糕,此链接好像已损坏。记了点生态课堂导学概念性的一般流程:【1】集体前馈,了解预习状况(体察学情,预设问题);【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激情明意);【3】小组讨论,相互启示答疑(个性展示,启迪获益);【4】大组讨论,直线整体提升(组块探究,合力提升);【5】基本练习,检测学习效果(点拨总结,查漏补缺);综合练习,适度拓展延伸(纵横构建,共同发展)。以后再深入的感知吧。
苏校、李校都是我家乡人,平日关系也挺不错了。当年苏校实习时,就在我所在的上峰小学,也有一些趣事在记忆。他们都是从乡村小学凭着自己的能力实力努力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的,走得很坚实。我很乐观的预测,过不了几年,在南京的名校长的名册中,应该有他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