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山片思品赛课述评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0-04-12 | 443次浏览
昨天,江宁区汤山片的品会赛课在我校举行了。参加这次赛课的有六位教师,而我们校唯独这届学生少,只有四个班,因此,也就将其中的三个班一分为二,每班二十一、二人。上课的教师自然也就进行“小班化”教学了,这对参赛教师也是一个考验。
这次赛课,也可以说是同课异构吧。指定的教材是《中山陵前》,教材编写虽然也力求通俗易懂,可是,你读过教材就知道,其中的好多内容因为是历史,所以,也编写的枯燥,生涩,也难怪,历史就是历史,要求的就是历史的真实么。因此可以说,这篇课文是远离了孩子们生活的,再说,这篇课文与这一组的前几篇课文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是跳上,所以,有一些脱节。在研讨中,大家普遍感觉到了。也好,这对参赛的选手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和挑战。因为自己要上课,遗憾的是没能欣赏到东山小学业老师的教学风采,她是区四品学科的教学带头人。这篇课文是四课时教学,所有的参赛选手,无一例外的选择了第一课时的教学。
品会课,一不小心,就极容易上成语文课,在这次赛课中你也可以隐隐的感觉出一丝丝语文味,也难怪,这次参赛的选手基本上都也教着语文,习惯使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与语文课确实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那么,品会课,有什么教学目标、特点呢?这本教材是南师大路鲁洁教授主编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在过去,小学阶段开设的是历史课,往往侧重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的灌输,这样的结果,就是很难让学生将历史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既不能让学生体会历史的灵动,留下的是没有了血肉的枯燥的年代呀、事件呀、人物的生卒简历呀,这样一些历史筋骨,让学生生厌。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就是要让历史说话,让历史中的人,历史的文物,乃至赋有历史文化色彩的山山水水,活生活现的站在孩子们的面前,与孩子们对话。让品会课的教育内容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和生命。因此,我们力求要讲述的是“人化“的历史,在宏大的历史事件中让其人其事的真实体验、心灵轨迹呈现出来,与孩子们“同构”。 历史属于过去,但历史也属于现在,我们期待的就是有着一颗中国心的中国人在成长!
五节课,五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各参赛选手都精心设计了教学,发挥着自己最完美状态,力求展示课堂教学先进的理念,他们的娴熟教学技艺、生动有趣的课堂,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1】借班上课,最大的一个弱项就是不熟悉学生,不能做到吃透学生,因为,往往会有作秀的嫌疑,会有故作玄虚的卖弄。在这次赛课中,这种痕迹似乎不太多。几位教师上课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亲和力,他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都在力求展示着自身的魅力,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各自不同的亲切和霭的授课态度、思路清晰的课堂结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随机应变的课堂教学智慧,打架都在想方设法的要抓住学生的思维。看来,赛课也是一种素质。
【2】这次赛课,选手们无疑例外的都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思品课堂教学中,使传统的说教灌输变成了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比如中山陵、南昌起义等视频,黄兴、秋瑾、喻培伦、旧中国的悲惨,清政府的腐败、不平等条约、赔款数据等等图片的展示,让孩子对历史、对人物、对事件等有了形象深刻的感知,将激情、明理、导行三步曲有机的糅合在了一起。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流露,使学生通情达理变得顺畅自然,课堂教学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活跃,让课堂教学效益达到事半功倍。
【3】选手们无一例外的让孩子们事前进行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将课文延展到课外,将知识从简单引申到翔实,将概念延展到形象。让一个个人物有血有肉的丰满起来、一个个故事动了起来,走进了课堂,走近了孩子。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们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孩子们收到教育的过程。
【4】选手们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也有着自己得到的解读。小陈老师的课堂有着极大的亲和力,她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孩子们带进了中山陵,带进了历史。她让学生注意观察旧照片,她让二胡渲染浓浓的悲情氛围,,在播放中让学生教育,结合画面的讲述,把那个孩子带入了一个情境中。她以数据说话。设计的两个循环问题“你是孙中山,你会怎样说”和“孙中山我想对你说。”让学生贴近文本,走进事件之中。孩子们跟着她饶有兴趣的说着、看着、听着、思想着。张老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来默读品味课文,有时,无声也是一种学习,而不需要让学生大声的说出来。因为思考需要的是一种安静、一种内心默默的思索,需要的是一个过程。郭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有游刃有余的走进教材,跳出教材,引领者孩子们深入的感悟历史。薛老师让学生在收集中得到更多的资讯,在看图片中,引起思索,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对问题的解答机智,留有尾巴,留有空间,将课内延展到了课外。小解老师能充分运用导学案来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孩子们收集整理了大量详实的资料素材,极大的扩展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加深了文本的厚度和深度。教学的几个环节清晰,实实在在的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注重在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上作文章。
这次活动,也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品会课怎样上就能上成真正的品会课,而不是语文课的翻版;第二,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解释,是否可以依着自己的想象,是用现代的观点,还是尊重客观历史真实?比如对“鞑靼”名称能随意解释么?第三,小组谈论怎样在品会中不是走过场,而是让孩子们实实在在的研讨;第四:教师在课堂上怎样真正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孩子主动地学习,让孩子自觉的收集整理资料,而老师摒弃的就是在课堂上的包办代替,实实在在的让学生阅读,真正的放手……想的很多,思考的也很多。对于品会的课改,套用这节课孙老前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