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旧版栏目>>特色汤小>>文化汤小>>阅览文章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3-12-11 | 367次浏览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朱棠佳

  雷夫老师并不是一位拥有高学历的学者,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许多著作本身却远离讲台的所谓的教育专家永远无法企及的,在他的教室里,有各科成绩均不佳且交不出作业的丽莎,有邋里邋遢、习惯极差的山姆、也有各大学争相要录取的琳达和默默帮助别人却不想让人知道的布兰达,他用爱和信任让孩子们都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点燃了孩子的热情,他用“六个阶段”引导学生优良学业的达成和优秀人格的建立。书腰和封面上写满了教育专家的推荐词、美国总统的赞美词以及该书作者获得的种种荣誉,但真正打动我的只是一句——坚强、爱和教育本质。
  “教育”一词的英文为educate,源自古拉丁语,其中根e-为out之意,是“出来”之意。du-也是一个字根,是“流动”之意,cate是一个字尾,常作为动词的结尾。因此educate一词的本义是“向外导出”,而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要把每个孩子的智慧从智慧之源中开发引导出来,这才是教育的本质。而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功利主义无处不在,教育优劣的衡量标准被严重片面化。
  我今年入职考试的题目是一则新闻,称无锡地区今年去医院测智商的孩子特别多,据家长反应,这些孩子都是班里的“差生”,是老师要求他们来进行“智商测验”的,因为学生成绩差会拖班级的后腿,影响班级的成绩和荣誉,进而影响到教师的绩效考核,如果学生有弱智证明,他们的成绩就不用计入班级成绩和考核。面对此事,教育局当然是马上下令禁止测智商,严肃处理违规学校和老师,但这样就能杜绝类似现象发生了吗?如果不改革绩效考核的方式,类似的事件肯定还会时有发生,就像前不久的“绿领巾”事件。很幸运,我的绩效考核没有与成绩挂钩,但扪心自问,每天在班级里面对的一边是伶牙俐齿的“好孩子”,另一边是屡教不会的“后进生”,我真的可以一视同仁吗?我们明知其中的精英只是一小部分,却还是在观念里就为了这一小部分而牺牲了大多数。
  记得导演陈凯歌在十年前曾拍过一部关于教育的公益广告《橘子》,大致的情节是:一个从农村走出的优秀女孩为了给一位卖橘老人打伞遮雨而迟到了考试现场。多年后,当已经成为小学老师的女孩从学生手中拿到一幅结满果实的橘子树的画时,她笑了。短片最后打出的字幕是——教育不仅仅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谁也不能否认遗传的重要性,教到“天才”学生一定是开心的,但即便是被认定了“弱智”的孩子,他们弱的也只是那一点智商,而不是人格和情感。我们在每一所小学里都能看到几个“特殊儿童”,他们有些是患有阅读障碍症,读写异常困难;有些患有自闭症,也就是孤独症,无法与别人沟通;有的是先天性智障,生活不能自理,但他们可以和所有正常的孩子在一起上学、生活,可我常常看到教师和孩子们对他们流露出歧视。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尊重,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从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中做出来的。爱与尊重,是一种传承,它们源自最本真的教育。而看看我们现在,我们每天忙前忙后的英语、数学、语文、奥数、作业、作文、卫生、纪律等等等等,什么都在重视,恰恰忽略了最本真的教育,却仍在在惊讶于别人的教育奇迹。

所幸我们都在教育的一线,我们可以不像别人那样只能茶余饭后发发牢骚、望洋兴叹,我们能把我们知道的想到的学到的,切切实实地来改变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逐渐走出充满恐惧的教室,让第56号教室不再是奇迹。